我們在國史館論鐵老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暨學術研討會紀實

路華平

華僑協會總會為慶祝創會七十週年,今(2012)年五月密集舉辦的向創會理事長吳鐵城先生致敬系列活動的「吳鐵城週」,動靜兼備。動態部分,即是5月10日赴五股鐵老墓園的致敬追思儀式;靜態部份,即是5月12日在國史館舉辦的「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暨學術研討會。

國史館是典藏國家文件檔案的機構,是史學家研究近代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寶庫,在典藏近代歷史文物檔案的最高殿堂,舉辦「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暨學術研討會,可謂相得益彰。因為,吳鐵城除了是華僑協會總會創會理事長外,亦曾擔任過僑委會委員長、上海市長、外交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等要職,在中國近代史上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在近代史的研究上,以吳鐵城為專題主角的照片展及學術研討會,這可是頭一遭,雖不能說是絕後,但肯定是空前的。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

位在總統府後方的國史館,是日據時代興建的巴洛克式建築,已歷百年,散發出濃厚的歷史韻味。在二樓,近百人聚集在寬闊的迴廊上,桃紅綵帶結紮的五個綵球分由理事長陳三井、國史館長呂芳上、鐵老孫女吳美雲、僑委會處長田雛鳳、中央社總編輯呂志翔等五位剪下的一剎那,掌聲響起,為展期一個月的「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正式揭幕。

陳三井表示,今天是我們創會理事長吳鐵城先生照片展揭幕儀式,紀念一位歷史性的人物,除了舉辦研討會之外,舉辦照片展也是一項很好的紀念方式。此次照片展承蒙國史館呂館長慷慨應允提供這麼好的展覽空間,中央社提供那麼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良友畫報社也慷慨借用非常有創意的歷史照片,顧問張瓊文女士,特地從香港趕來,並致贈珍藏本配合展出;而鐵老孫女孫美雲更是大力支持贊助,由於大家的通力合作,才有今天的「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照片展的順利呈現在大家面前。

的確,展出的62張照片,涵蓋年代自民國前二年吳鐵城在九江與林森合照的軍裝照,到民國42年11月12月吳鐵城在台北松山機場送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夫婦離台,前後共44年的生涯紀錄,幾乎與近代知名歷史人物,諸如蔣介石、林森、陳誠、張群、胡適、孫科、張學良、周恩來…同步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共同主宰近代中國的命運。

其中,有一張是民國41年5月4日華僑協會總會會員大會照片,算來是整整60年了,對本會來說極具歷史意義。照片中的吳鐵城,慷慨陳詞,勗勉全體會員。另外一張,是他去世前一個禮拜,於松山機場送行美國副總統尼克森伉儷離台照片,僅僅一個禮拜前後,變化竟如此之大,說來誰會相信呢?但就是真的發生了,天道不測,造化弄人,能不令人唏噓嗎?

不過,本會在民國31年5月10日於陪都重慶舉行成立大會照片卻付諸闕如,算是美中不足,有待我們繼續尋尋覓覓,把他們發拙出來,希望在創會80週年時,這些照片能展示在大家面前,意義將是不同凡響。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

照片展剪綵儀式結束後,旋即在國史館四樓舉辦「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以鐵老在民國36年專心書寫照片為背景的巨幅看板,懸掛在舞台上,氣勢十足,極具吸引力,把今天研討會的主題徹底地襯托出來。

翻開議程表,無論是論文發表人或是評論人,甚至是主持人,俱是史學界的巨擘,復加上近十位退休外交官的參與,學術殿堂的學者與外交戰場上的尖兵,腦力相互激盪,這一場高水準的學術研討會中,解析吳鐵城在近代史的地位,所謂真理愈辨愈明,套在吳鐵城身上,至為恰當。

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陳三井,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長,他的開場白以吳鐵老的名言「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博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機」點出鐵老的真知灼見,因為這句名言寫於民國17年的長春車站,不旋踵,即在民國20年即發生了「918事變」。而為了讓與會人員瞭解本會歷史,陳三井從民國29年9月,時任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的吳鐵城,奉令到南洋宣慰僑胞之行談起。陳三井說,鐵老此行主要是集中在菲律賓、印尼、星、馬等國家,經歷五個月,跑遍好幾百個城市,發表三百多場演講,表達政府感謝僑胞對抗日的貢獻,希望他們繼續團結,支持抗日。由於鐵老南洋之行,才有成立華僑協會總會動機,並在31年5月10日在重慶成立,到今天已經是一甲子又十年。

為了配合此次研討會,《僑協雜誌》第134期特別提早一週出刊,分送與會人員,陳三井請大家翻閱第1及64頁,認識本會宗旨及會徽涵意。他特別感謝呂館長提供這麼好的場地,讓大家回顧吳鐵老在民國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各方面的卓越貢獻。也感謝常務理事沈大川邀請外交界退休外交官十餘人參與研討,談談曾任外交部長的吳鐵城在外交方面的事蹟。

國史館長呂芳上評鐵老

國史館長呂芳上與陳三井有學生、老師情誼,陳三井卸下中研院近史所所長即由呂芳上接任,呂館長致詞時說「老師在前,不敢班門弄斧,更不能隨便說說,必須認真準備講稿」,陳三井則以「呂館長今天是有備而來,後生可畏,青出於藍,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回應,博得大家會心一笑。

呂芳上說,鐵老高頭大馬,翩翩君子,其一生追隨國父,襄贊蔣公,不搞小組織、小團體,心胸寬大,才40出頭人人即稱鐵老,顯見他調和鼎鼐的功力,薈萃各方人物於一堂,為國所用。他簡述鐵老重要事蹟有:民前1年,辛亥革命策動九江光復;民國9年,當選香山縣首任民選縣長,五位局長中的教育局長由女性出任,開近代婦女出任高階公職之先河;民國17年,遊說張學良,使東北軍歸順中央;民國21年,任上海市長,五年任期內,規劃完成上海建設藍圖;民國29年,任海外部部長訪問南洋,短短五個月,「舟車三萬里,歷經百卅城,演講三百回」,鼓舞華僑,掀起抗日救亡圖存運動;民國31年,成立南洋華僑協會;民國36年,擴大組織,易名為華僑協會總會;民國37年,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

呂館長以三件大事總結鐵老一生,一是策動辛亥革命江西光復;二是三度出關,二度遊說張學良東北大軍,擁護中央,使中國統一大業得以順利進行;三是成立華僑協會總會,聯繫海外華僑,促進僑社團結,支持建國大業。而有關鐵老一生行誼風格,引用「南人北向,氣宇軒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言詞爽朗,手腕高強,提攜後進,交遊廣闊,功在黨國,名揚史冊」這十句話描述;鐵老的行事風格則是「對事無成見,有定見;人性不能免私,但不能以私害公」。

不過,吳鐵城生前計畫出版《40年來的中國與我》回憶錄,原訂14章,但只寫到第六章民國15年止,便突然辭世,以至於往後民國15年至42年的史事一片空白,對於東北軍如何歸順中央,都由旁人解說而非出自鐵老口中的第一手資料,這對史學界而言,真是非常惋惜的。不過,由劉心皇編著《張學良進關秘錄》,這本書收錄鐵城先生抄存的電稿,透露不少鐵老東北任務玄機,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史料,也可以看出鐵老在民國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後,他希望國史館未來能有機會與僑協密切合作,畢竟華僑史是國史館重要部份。

吳美雲談祖父

鐵老孫女吳美雲女士感謝僑協這個月來舉辦紀念他祖父吳鐵城系列活動,非常成功,今天研討會全家參與。葉公超曾經說祖父最請義氣、最愛交朋友,七十幾年前廣交世界各地僑胞而成立的華僑協會總會,到了今天仍然秉承祖父遺志,團結僑胞。她特別感謝《良友畫報》從第一期到最後一期,逐期找出有關她祖父照片,台大博士生蘇聖雄則到中央社逐張挑出她祖父照片,這些是最花時間且最費力的工作。當然,沒有華僑協會總會的鼎力相助,也無從實現。

她希望能夠成立一個基金會,專門從事研究她的祖父,完成她祖父未能完成的回憶錄,並蒐整有關照片、影像。

研討會上午場

上午場主持人呂芳上,評論人政治大學教授李雲漢,由東華大學教授陳進金、國史館主任秘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陳立文、政治大學教授劉維開,分別發表〈吳鐵城與東北〉、〈吳鐵城與東北黨務〉、〈七年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的吳鐵城〉。

陳進金論鐵老

陳進金為了此次研討會,特從花蓮趕來。他說,去年10月在武漢答應陳三井寫這篇原以為是很容易寫的論文,但是深入研究之後才發覺吳鐵城史料文獻檔案非常少,幾乎都是旁人的回憶文章,有點後悔答應得太快。這篇論文原本涵蓋中東路事件、東北易幟及中原大戰三大部份,但是中東路事件史料缺乏,因此只針對1928年東北易幟及1930年中原大戰,吳鐵城都扮演關鍵角色。他認為,東北易幟能以和平方式完成,在於蔣中正強烈主導南京政策,與張學良對於國家統一的堅持;蔣、張二人的意志,共同完成中國的和平統一。不過,吳鐵城運用其與許多東北將領的舊交,感以私誼,憑藉出色的協調交際才華,幾經折衝,或勸說易幟、或宣撫將領、或說服助蔣,對當時中國政治情勢的演變,發生了關鍵性的影響,終於説服了東北地方當局。中原大戰東北軍入關助蔣,吳鐵城也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他在結尾時表示,希望他這篇論文能起拋磚作用,引起史學界研究鐵城先生在民國史上的貢獻。

由於陳進金論文幾乎都是引用大溪檔案資料,呂芳上說,陳進金在國史館任職11年,幾乎把大溪檔案的寶都挖走了,他的論文能夠寫得這麼精彩,應該要感謝國史館。

陳立文論鐵老

她說,她這篇不是嚴謹論文,純就從東北黨務發展看吳鐵城其人,她認為吳鐵城有以下人格特質:1.大器,豁然大度,1928年到東北,逢張學良生日,即請蔣中正發電報祝賀並送厚禮,博得張學良好感與信任。2.面面俱到,張學良固然是遊說的中心人物,但環繞在張學良身邊的人物更是遊說重點,從其身邊人物著手,進而影響到主角,狀似以鄉村包圍城市策略。3.條理分明,吳鐵城身上隨時帶有兩本小冊子,一是記蔣中正交待之事,一是記他人請託及交待屬下之事,他說不要自恃聰明,因為一轉身什麼事都忘了,記下來最實際。很可惜,這兩本小冊子從未現蹤。4.知人善任,用人無所不包,不只九流,連十流人物都要盡其才。5.公而無私,不搞小團體,他是為國家交朋友,為革命交朋友。

她引用曾國藩告誡其子的話作結語:年輕時,看人都是缺點;年長時,看人都是優點。吳鐵城人事閱歷豐富,看人都只看其優點。

有關吳鐵城隨身攜帶兩本記事本,問吳美雲有沒有看過?她說她從沒看過。

劉維開論鐵老

吳鐵城於1941年4月至1948年12月出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其任期在中國國民黨黨史上是僅次於遷台後任期11年的張寶樹。在長達7年9個月任期內,他認為有以下的五件重要事蹟:1.協助周邊韓國、越南等國家獨立運動。2.參加政治協商,在上海與周恩來協商,展現恢宏大度,促使周到南京與蔣中正會面。3.黨團合併,中國國民黨與三民主義青年團合併過程阻力很大,且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合併過程中,鐵老都能從遠處及大處著想,接納別人意見。4.行憲,政治協商會議,確立國民大會在憲法定位問題,史稱為吳鐵城條款。憲法頒佈後,如期舉行立法委員選舉。5.放棄立法院長選舉,由於孫科任行政院長條件即要吳鐵城任副院長,迫使吳鐵城放棄立法院長選舉,導致其他立法委員不滿,讓黨提名的院長候選人李培基落選,最終成為迫使蔣中正下野的最後一根稻草。

李雲漢的評論

李雲漢是陳進金、陳立文及劉維開等三位老師,在史學界是大師級人物,他說他們三位都是學術界精英,他不是以評論人身分來評論,而是以治史老兵的身分發言。他盛讚三位教授都是引用第一手最具權威、最可靠的史料,把握重點,簡而不繁,史學修養,爐火純青,文筆洗練,成熟流暢兼具。但是有一些問題仍待探討與釐清,第一是到東北遊說張學良易幟人物僅吳鐵城一人嗎?還是有其他人士?第二是吳鐵城與蔣中正之間相互信任程度?蔣中正為何獨鍾吳鐵城而委以重任?吳鐵城到東北有人說是三次也有人說是四次,究竟是幾次?張學良當時身分是陸海空司令還是副總司令?

研討會下午場

下午場主持人陳三井,評論人淡江大學教授陳鴻瑜教授,由暨南大學教授李盈慧、上海復旦大學教授石源華、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陳是呈分別發表〈吳鐵城與戰時國民黨在港澳的黨務活動〉、〈吳鐵城與周邊國家外交〉、〈吳鐵城的南洋之行1940-1941:以在馬來亞的活動為討論中心〉。石源華人在上海,不克與會,由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許文堂代為宣讀。

李盈慧論鐵老

她說,她研究僑務居多,黨務則較少觸及,但中國國民黨是從海外起家,其實黨務與僑務是一體兩面,很難去分割。她的論文從1938年談起,廣東遭日軍攻陷,當廣州淪陷時,流傳一句話「鐵城無城,漢謀無謀」,即諷刺當時的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與廣州守將余漢謀。但是對日抗戰是全面性的,廣東淪陷要全歸罪於鐵老,也是不太公平,所以這句話真是有點難以承受之重。當時中國沿海城市幾已遭日軍控制,惟獨港澳是可以發展黨務之處,那麼港澳總支部應由該去主理呢?大家想到的第一人選就是鐵老。

香港華僑捐獻抗日行動具指標作用,因為可以易響到南洋、美洲世界各地華僑。因此為凝聚香港華對國民黨向心,便從文化教育宣傳著手,並指派陶百川擔任香港《國民日報》社長。同時對英國人辦的英文報紙運用其手腕及影響力,使英文報紙支持國民黨及中國政府。在不到一年任期內,成績斐然。鐵老離開港澳總支部任國民黨海外部部長、國民黨秘書長。

許文堂宣讀石源華論文

許文堂謙虛說,為了怕誤解石源華原意,所以必須一五一十宣讀〈吳鐵城與周邊國家外交〉。周邊國家主要指韓國、越南、緬甸、菲律賓、泰國等五個國家,時吳鐵城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等職,成為官方推行國民外交,援助周邊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主管官員,維護這五個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

陳是呈論鐵老

陳是呈是馬來西亞檳城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候選人,特從新加坡趕來。他的論文是用英文寫的,為了在本次研討會發表特地翻譯成中文。他以「今天有點重感冒,講話有點沙啞,不過這跟吳鐵城對南洋僑胞發表三百多次演講,是微不足道」作為開場白。吳鐵城的南洋之行,到當地華僑重視與熱烈歡迎。曾在新加坡晚睛園、檳城勵志社舉辦大型演講會,離開馬來西亞時發表告馬來亞僑胞書,直陳南洋之行在於敦睦邦交、宣慰僑胞,寄語僑胞要自強爭存、團結復興、敦睦邦交、建設祖國。

吳鐵城在馬來西亞之行,自新加坡、柔佛、新山、馬六甲、吉隆坡、吉達、怡保、檳城等一百多個大城小鎮,與各界階層僑胞握手不計其數,建立紮實穩健關係與綿密人際網絡,支持抗日救亡運動。鐵老南洋之行在馬來西亞檳城鍾靈中學與陳嘉庚會面,希望爭取陳嘉庚支持國民政府,可惜不歡而散。

陳三井對陳是呈論文表示,他這篇論文與本會成立關係最為密切,也是吳鐵城事蹟中最重要的一章,陳是呈的博士論文以吳鐵城為主題,這是絕無僅有的寶貴論文。

陳鴻瑜的評論

陳鴻瑜是本會秘書長,是研究東南亞事務領域的專家。他說評論歷史人物非常難,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吃上官司,韓愈是一千年前的大文學家,最近因為有人為文批評韓愈而被韓愈的後代提告上法院,不過還好今天我們評論吳鐵城的歷史地位,他的家屬也全程參與,這表示我們研討會是成功的。他以他領域知識對石源華及陳是呈論文提出不同思考意見,比如國民政府稱呼、越南國民黨與共產黨關係、馬來西亞136部隊成立與吳鐵城關係等等請他們兩位參考;而對於李盈慧論文則是無從挑剔,文字洗練,論述精闢。

綜合座談及閉幕

綜合座談及閉幕由陳三井主持,他說早上及下午都是排排座,現在獨由他來主持,覺得很孤單。他特別請史學界大老李雲漢作結語,李雲漢說,今天六篇論文從1928年到1943年,卻未提到中華民國開國到北伐有關鐵老史事,使今天主題「吳鐵城與近代中國」似有美中不足之處。他說,鐵老不僅是革命元老也是開國元勳,24歲就當上江西九江軍政府外交部部長,可以說是青年人榜樣,愛國知識分子典範。

資深退休外交官戴瑞明、寧紀坤、劉恩第、黃傳禮、羅致遠、鄧申生、劉伯倫等,也以自己經歷述說外交尖兵的甘苦,為今日研討會劃下句點。

結束前,陳三井感慨地說,鐵老太辛苦了,他應該可以長壽的,只是當時國家處境使他內外交迫,把重擔往自己身上挑,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今日照片展及研討會舉辦得如此成功,對參與的每位人員表示感謝。

評論近代人物本就不易,蓋棺論定更是難上加難,沒有足夠的文獻史料佐證,便流於空談。據陳是呈的蒐整,鐵老歷史檔案分存於國史館有二、三千件,國民黨黨史館有五千多件,存於南洋僑界會館文獻更是難以勝數,瀚海資料,有待史學界挖掘整理。今天的吳鐵城史事學術研討會只是個開端,未來在華僑協會總會主導下,舉辦更多的吳鐵城學術研討會,讓華僑協會總會不僅成為鐵城學研究的中心,也是華僑華人研究的重要據點。(作者為本會會員)

 

135期35-43-1 135期35-43-2 135期35-43-3 135期35-43-4 135期35-43-5 135期35-43

發表留言